沈武戈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2章 刘敬宣迁陶潜隐 毅死休平荆州定(甲),殷红雪白,沈武戈,爱尚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第二十二章 刘敬宣迁陶潜隐 毅死休平荆州定(甲)
一
陈达及刘敬宣伐蜀凯旋,陈加督京西宣城、庐江、历阳三郡。刘则以督运之功,且其父子在北府兵中有故谊,得迁为南徐州刺史,带北中郎将。
刘敬宣既迁南徐州,江州刺史便出缺。江州处都城上游,其治所浔阳,复处赣水与彭蠡泽入江之口,极具地利形胜之便,当以可信赖者为刺史,刘裕乃可放心。
王弘出身琅琊王氏,为东晋开国丞相王导曾孙;祖父洽,仕至中领军;父珣,为桓温“短主簿”,一时名士,袭爵东亭侯。然琅琊王氏自献之、珉相继为中书令之后,便无高官显职,故较之新兴的陈郡谢氏,可谓大衰,亦不如太原王氏显赫。太原王氏因王蒙孙女为孝武帝皇后,一门大显,皇后族叔忱、兄恭,一为荆州刺史,一为青兖二州都督镇京口,占据上下游强藩,皆权倾一方,且皆有名士之目。
忱为王坦之长子。坦之次子国宝,无德无才,人品极劣,王献之嫉之如仇,然以谄事相王司马道子故,为侍中、丹阳尹、尚书令,于晋帝司马曜与相王道子之间,依违两可,左右逢源,操弄权柄,势倾朝野!其舅范宁,亦深不齿国宝所为,乃进谏司马曜黜国宝。国宝恐,乃以财物收买太子司马德宗之母陈淑仪,陈为其解说,道国宝在朝,实可以抑相王。司马曜闻,竟以国宝为忠,仍以之为尚书令,范宁乃自请出为豫章太守。国宝于主相之间弄权,终于在司马曜死后激起王恭以清君侧名义讨伐。司马道子弃车保帅,遂于恭率师至京郊之际,杀国宝。
此前王忱已死于荆州刺史任上,司马曜以文学侍从之臣殷仲堪继任。殷虽名士,然无武略,可谓用非其人,幸亦有自知之明,遂倚重荆州大将南郡相杨佺期,与弃官居封地之南郡公桓玄相抗。玄以其父晚年有谋朝篡位举动,选官受压抑,至二十三岁,方出仕为太子洗马。时一般士族子弟,大抵十七便为秘书郎、着作佐郎一类清流之官,或为尚书郎,皆可平流进取,不一二年,便迁秘书丞、着作郎、尚书左右丞,再在职数年,执政尚书令仆阙,便晋升为高官显职矣!玄却于太子洗马任上淹留至近三十,方出为吴兴太守。吴兴处太湖之滨,玄到任之后,大不忿曰:“父为九州伯,儿为五湖长!”遂弃官还乡,居于其封地南郡城亦为荆州城之江陵。桓家在江陵势力极大,王忱为刺史时,玄尚不敢跋扈,至殷继任,玄乃大跋扈,荆州只知有桓南郡,不知有殷荆州!
孝武帝司马曜死后,嗣主司马德宗不慧,太傅司马道子专权,尚书令王国宝弄权,朝政益乱。道子忌孝武帝皇后兄王恭为北府都督,而殷仲堪亦帝党,乃使嗣主下诏,召殷还朝为仆射,遣谯王司马休之率军西上,欲迫殷让出荆刺之位。殷忠心孝武帝,不愿为休之所代,乃一面联合桓玄抗拒之,一面响应下游京口王恭勤王之议。休之遂未能入荆州,留南豫州治所历阳为太守。雍州刺史郗恢党于道子,将攻江陵,殷乃以杨佺期为将,率荆州兵一部攻克襄阳,遂以杨为雍州刺史。
王恭二度勤王出兵之际,殷、杨偕桓玄亦出兵东下,至浔阳,闻恭因刘牢之反叛遇杀,乃顿兵不进。道子乃许桓为江州刺史,许杨为雍州刺史,却迁殷为广州刺史,以分化瓦解三人之同盟。桓、杨皆欲奉诏,殷自不肯,乃率军先归江陵。桓乃于浔阳作江州刺史,终攻灭杨佺期,逐走殷仲堪,荆襄皆为所夺。
坦之另一子愉,娶桓温女令媛,亦有名士之目,司马道子执政时,为抗荆州刺史殷仲堪,用其为江州刺史。殷联合桓玄起兵讨伐道子父子,攻浔阳而下之,乃以愉乃其姊夫,迫之以为盟主。刘裕举义反桓,玄西遁江陵,义军攻浔阳,以愉附逆,且为盟主,乃擒愉而杀之。其时愉子绥在都,以为浔阳必不能守,而攻守移时,绥久不得父讯,以为恐已死,乃服丧。其时浔阳未下,后有信至,道愉已遇杀,绥乃为父发丧。时人以为绥能践行孝道,谓为试守孝子。愉以附逆遇杀,绥仍于都中为之发丧,可谓目无义军,刘裕正欲打击士族高门,乃命灭愉三族。于是不但绥兄弟与诸子侄皆死难,太原王氏自愉亡父坦之以下,愉之兄弟及诸子,皆灭族亡家,太原王氏遂衰。唯绥一弟随父在浔阳,有一与侍婢所生之子名慧龙,赖一僧人救护,逃匿得免,辗转至江北,遂入北魏。
时北魏开国之主拓跋珪已卒,在位者乃珪子拓跋嗣,而崔宏之子崔浩为中书令,颇受魏主信赖。闻慧龙自称太原王愉之孙,自江南来,而人不知其真假,遂淹留魏都平城市井,不得预于名流之会,浩曰:“太原王氏世号齇王,其鼻大。此人真伪,吾一见可知也!”乃亲见。一见慧龙,浩大喜曰:“此真贵种也!”遂以弟女妻慧龙,且进之魏主。拓跋嗣遂以王慧龙为镇南将军、徐州刺史,使镇滑台,以与东晋本流民帅,镇彭城为徐州刺史之刘该相抗。
刘裕灭太原王愉三族之后,士族高门震惧。其时琅琊王氏已衰,陈郡谢氏自谢安、谢石、谢玄卒后,安子琰死于孙恩之乱,故谢氏亦大不如前,安孙混虽在朝为清流领袖,官至尚书仆射,却无能抗裕。后混以欲为刘毅于都中作援倒裕,毅被袭杀之后,混亦牵连遇杀,陈郡谢氏一门顿衰。晋廷以安另一孙嗣爵为庐陵郡公,然无职无权,优游文士而已!自此而后,谢氏大衰,有爵无职,除安孙仍为郡公,便只石孙某与玄孙灵运,仍嗣爵为望蔡县公、康乐县公而已。
琅琊王氏族人见诸士族高门皆衰,且刘裕有霹雳手段,士族中人无论在朝如谢混,在外如荆州主簿高平郗僧施,皆因当道遇杀,乃潜心着意附从刘裕,以期借裕之力复兴家族。裕初举义反桓,率军至京东竹林寺,王弘便出都相投。刘裕正忧不得士族之力,见琅琊王氏人来投,自然大喜,即以弘为主簿。竹林战后,陈郡谢晦来投,裕以晦为参军。
王弘之兄嵚,字伯舆,自少有疏狂之目,人皆以为似其伯祖父王仲豫即王恬。王恭率北府兵二度声言清君侧,自京口向建康进军之际,嵚为吴兴太守,闻恭起兵,亦以讨伐执政为名起兵。
嵚有怪癖,宠女不爱子,诸子皆同奴仆,女儿视若珍宝。嵚慕王恭为人,恭有名言,曰:“名士不难,但得常无事,痛饮酒,熟读《离骚》,便为名士!”嵚便亦于吴兴任上,优游不事事,常痛饮使气,醉便登山啸咏,大有名士之风。嵚曾大醉,登句容茅山,啸咏良久,乃流涕曰:“琅琊王伯舆,终当为情死!”一时传为美谈。至王恭起事勤王,嵚便亦举兵。
嵚之吴兴兵与众不同,乃以其诸女为将,而以家中婢女为参军、主簿,以女子率郡兵为军。郡中大族乌程丘氏、武康沈氏、长城陈氏闻之大笑,乃于郡兵出城之后,反叛太守,闭门而守。王恭不久败死于北府大将刘牢之反叛,王嵚亦败,率军还吴兴,不得入城,乃与诸女相拥而哭,遂皆自尽。
嵚诸子皆死于乱中,唯一子华,虽人材出众,亦好学,然与诸兄弟一般,自幼不为其父所喜。至其父以慕王恭为人,响应起兵勤王,而终沦为反贼,华虽以王丞相之后免死,却也无望仕途了!桓玄篡晋建楚,华虽以门荫得出仕为尚书郎,却以玄看重其二姊夫王愉、殷仲文之族,即太原王氏与陈郡殷氏,故琅琊王氏仍不显。
刘裕举义反楚,本已绝望于仕途的王华,立刻燃起希望,尤其在王弘赴竹林寺投裕得重用之后,华与弘弟昙首,更是蠢蠢欲动。刘裕于竹林寺大胜楚军,楚名将吴甫之败死,桓玄自建康出奔,义军将入都,华与昙首便出城迎义师,遂亦入裕幕府为吏。
至此时刘裕主晋政十年,北伐灭南燕,南归灭卢循、徐道覆,威震夷夏,复遣朱龄石灭谯蜀,乃完成反楚复晋以来统一东晋境内之大业,官拜太尉,都督中外诸军。琅琊王氏之弘、华、昙首兄弟三人,亦随裕升迁,皆至高位。刘敬宣以运粮助朱龄石、陈达灭谯蜀之功,迁南徐州刺史,江州刺史出缺,刘裕恐他人不可信赖,便想到了王弘。
于是王弘出京,西上浔阳为江州刺史,刘敬宣东下京口为南徐州刺史。敬宣临行,力邀陶渊明同赴京口,仍为其僚佐。渊明以为刘裕已执晋政有年,日后必不为纯臣,只怕将与桓玄一般,终为篡臣。此担忧渊明自不敢与敬宣明言,只称不愿远离故乡浔阳,遂请辞。敬宣百般挽留,渊明终不肯,遂执手洒泪而别。
自此而后,渊明不复出仕,赋《归去来兮辞》,又作《归园田居》诗,以表欣然归隐之意,仍隐居庐山北麓栗里原上。渊明字元亮,自昔始隐居,便改名为潜,以本名渊明为字。时人不知,乃以为其名潜,字渊明,故皆称其为陶渊明先生。至此渊明书信交往,皆以陶潜书名自称,潜者隐也,以表其志。复仍与已至高龄之庐山东林寺慧远法师游。慧远与高僧、名士于庐山结莲社,陶潜与名士彭城刘遗民、汝南周涣之、沛国刘瓛、豫章雷次宗等,皆入社谈佛理,潜乃作论形、影、神三者关系之诗以传世,影响及于士庶僧俗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