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楠方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51章 范增:秦末风云中的智谋长者,古今名人记,念楠方,爱尚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第151章 范增:秦末风云中的智谋长者
第一节:蛰伏乡野 心怀天下
范增出生于秦朝末年的居鄛,那是一个看似平静却暗潮涌动的时代。秦朝的苛政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,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,民间怨声载道,反秦的火苗在各处悄然孕育。范增虽身处乡野,却心系天下局势,自幼饱读诗书,尤其对兵法谋略、纵横之术钻研颇深。
他身形清瘦,却透着一股儒雅与坚毅,目光深邃而睿智,仿佛能看穿这乱世的迷雾。平日里,范增常与乡中老者谈论天下大事,他对时局的分析鞭辟入里,见解独到,令众人惊叹不已。然而,在这偏僻的居鄛,范增的才华如同蒙尘的明珠,尚未找到绽放光芒的舞台。
范增虽有满腔抱负,却并未贸然投身于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。他深知,在这乱世之中,唯有等待一个真正值得辅佐的明主,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。于是,他在居鄛默默蛰伏,一边继续研读各类书籍,提升自己的学识与谋略,一边密切关注着天下局势的发展,等待着那个改变命运的契机。
第二节:出山辅项 崭露锋芒
秦末农民起义的烽火终于熊熊燃起,陈胜、吴广揭竿而起,各地响应者云集。在众多反秦势力中,项梁、项羽叔侄凭借着楚国旧贵族的身份和卓越的军事才能,迅速崛起,成为了反秦力量中的一支劲旅。
此时,已年逾七十的范增,听闻项梁、项羽叔侄的事迹后,认定他们是能成大事之人,遂决定出山辅佐。他不顾年迈体衰,毅然前往项梁军中。见到项梁后,范增慷慨陈词:“陈胜败固当。夫秦灭六国,楚最无罪。自怀王入秦不反,楚人怜之至今,故楚南公曰‘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’也。今陈胜首事,不立楚后而自立,其势不长。今君起江东,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,以君世世楚将,为能复立楚之后也。”
范增的这番话,不仅指出了陈胜失败的原因,更点明了项梁叔侄起兵的优势与方向——拥立楚王后裔,以凝聚楚国旧民之心。项梁对范增的见解大为赞赏,当即采纳了他的建议,找到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,立其为楚怀王,以顺应民心。这一举措果然成效显着,楚国旧部纷纷归附,项梁的势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充。
范增也因此得到了项梁的敬重与信任,成为了项梁身边的重要谋士。在之后的军事行动中,范增凭借着自己丰富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,为项梁出谋划策,屡建奇功。他参与制定的多次作战计划,都充分考虑到了敌军的弱点和战场形势的变化,使得项梁的军队在与秦军的交锋中屡屡获胜,范增也在项梁军中崭露锋芒。
第三节:定策鸿门 险象环生
项梁战死后,项羽接过了领导权,范增继续辅佐项羽。此时,刘邦已率先攻入关中,驻军霸上。项羽得知后,大怒,决定率军攻打刘邦。刘邦自知实力不敌项羽,于是听从张良的建议,亲赴鸿门向项羽谢罪。
范增深知刘邦素有大志,是项羽争夺天下的劲敌,因此力劝项羽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。宴会上,范增多次暗示项羽动手,他举起所佩戴的玉玦,示意项羽当机立断,然而项羽却犹豫不决。见项羽迟迟不下决心,范增心急如焚,他起身离席,招来项羽的堂弟项庄,对他说:“君王为人不忍。若入前为寿,寿毕,请以剑舞,因击沛公于坐,杀之。不者,若属皆且为所虏!”
项庄依言入内,以舞剑助兴为名,试图刺杀刘邦。刘邦的谋士张良见势不妙,急忙召樊哙入内护主。樊哙勇猛异常,闯入宴会后,慷慨陈词,为刘邦辩解。项羽见樊哙如此勇猛,心中赞赏,竟赐酒赐肉。刘邦趁机借口上厕所,在樊哙等人的护卫下,逃离了鸿门宴。
范增见刘邦逃脱,愤怒不已,他拿起刘邦留下的玉斗,掷于地上,拔剑击而碎之,叹道:“唉!竖子不足与谋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。吾属今为之虏矣!”此次鸿门宴,虽因项羽的优柔寡断未能除掉刘邦,但范增的果断与远见,充分展现了他作为谋士的敏锐洞察力和对局势的精准判断。
第四节:亚父之尊 权倾一时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